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 第129章东厂新财路层层加码

作者:tx程志 分类: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:2023-08-01 13:21:13

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

第130章东厂新财路层层加码

第130章东厂新财路层层加码

第129章

随着辽东管理委员会的成立,但是程世杰并没有在管理委员会里担任任何职务。不过,他却拥有任命管理委员委员和副、委员长的权力。

目前辽南的商业模式,大概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局面,短时间内,辽南的商业产生不不税。

可是现在不同了,仅仅一个试点的振海城,就有了一百四十三家私营经营的饭店和酒肆,同时成立的还有五十二家各种规模和等级的客栈和旅店。

随着陈子龙等农业专家抵达辽南,他们其实对程世杰也不是彻底的信任,事实上这第一批抵达辽南的农民专家,大部分不是专家,只是助手或者说是各个专家的学徒,最多算是入室弟子,为他们的老师探路的。

可是他们到了振海城以后却发现,程世杰不仅仅提供了二百余万亩土地,这些土地既有上好的旱田、也有上好的水田,有丘陵,也有草场,甚至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。并且抽调了五千户的屯田军户,接受他们的指挥。

你要种什么东西,如何打理,如何操作,不需要这些专家动手,屯田军户会干得有声有色。

他们享受到了在江南无法享受的待遇,出则有车,入则有一群弟子伺候着,要知道,虽然说自古以来,历朝历代都说以农为本,可事实上,农民只是历朝历代朝廷的尿壶,用的时候把农民提在嘴上,不用的时候,就是刁民。

农家虽然也是诸子百家,可农家的人才早已凋零,随着振海城的成立,这些农业专家,纷纷带着仆从,亲友涌向辽南。

他们的到来极大的繁荣了振海城的经济,因为这些人虽然在富豪遍地的江南,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,可是在辽南,他们却是超级富豪,购买力超强。

除了宁海军官营的两个特色青楼,因为方以智在辽南,而复社成员陈贞慧也因为与其妻汤氏发生了矛盾,就来一个躲清净。于是,作为陈贞慧的红颜知己李贞丽也跟着陈贞慧来到了振海城。

李贞丽来了,年方九岁的李香君,在短短数年后闯出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也跟着来到了振海城。

就是这些江南贵公子们纷杳而来,有的是游学,有的则是仰慕复社四公子的名气,也有的是因为李贞丽的艳名,无论是什么原因,振海城的上等客房一房难求。

李贞丽一看,振海城不像江南其他地方,想要开青楼,黑白两道必须有人,可问题是振海城却不一样,这里没有地痞流氓,甚至连乞丐都没有,做什么生意都可以,主动向宁海军制军务署交税既可。

李贞丽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是,马上动手一方面从江南让自己手底下的姑娘收拾收拾,赶紧跑到辽南。

她虽然江南没少挣钱,可问题是,她挣到的钱四成归南京魏国公府,三成归南京锦衣卫,还有一成需要养活手底下的龟公、帮闲、杂役和姑娘们,她自己到手上的钱,也就是仅仅一成而已。

截止到辽东管理委员会成立之时,振海城已经有了十一家大大小小的青楼,主动纳税的只有三家……

在辽东税务总署成立以后,程世杰第一件事,就是制定个人所得税,这也是辽东的第一个税种。

事实上辽东现在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巨大了,不算收入最高的杨芸娘,就像是收入次一等的周延栋,

他一个人的合法收入是三千六百余两银子,而最低等的纺织女工,每年年薪仅为七两二钱银子,其中的差距是五百倍。哪怕是相比普通的宁海军士兵,福利加上军饷,当然不能算斩首的军功赏赐,也只有十八两银子,那也是二百倍。

这主要是宁海军成立之初,一份兼职,就是一份收入,虽然每一项工作的工资不算离谱,可是像周延栋这个大管家,兼管的事务太多,累加起来,他的收入就相当惊人了。

程世杰规定,辽东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,为三十六两银子,这样以来,在辽东地区,需要纳税的个人,其实并没有多少人。所有宁海军士兵是不需要纳税的,只有百总级别以上军官需要交税,也只需工长以上工厂管理人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,如果是小贩,基本上不需要交税,能够赚到三十六两以上银子的店铺,那也是有了一定的规模。

但是,商税和个人所得税又不同了。无论如何,周延栋这个大管家需交税,而且是最顶格的百分之五十五,一年三千六百两银子,他需要交出一千九八十两银子。

这个个人所得税虽然看上去很多,可是事实上真不多,辽东管理委员会需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,这也是主要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。

当然,周延栋事实上并不是交税最多的人,交税最多的人其实是程世杰,他的交税则是百万级,其次才能轮到杨芸娘,她的交税也六千多两银子。第三多的是金巧儿,第四多的才是周延栋。

本来,周延栋有了一肚子意见,还没有轮到他发作,就听到了程世杰要交税,而且交税的数字非常巨大,这下他的心里平衡了。

同时,他也明白了程世杰的用意,程世杰都带头了,他还能怎么办?别说交税多了,可事实上,在登州卫担任百户官的时候,就算周延栋把他的那个百户所榨干,他也榨不出来一千两银子。

辽南虽然此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,哪怕现在几乎没有任何现金的普通军户,可问题是任何一个军户,在今年的垦荒中,都超过了百亩地,也就意味着,他们到了秋后,就有钱了。

哪怕程世杰把粮食价格压到五钱银子每石,他们人均每户收入也会轻松突破五十两银子,这并不是程世杰在吹牛逼,只要有手有脚,温饱完全不成问题。

当然,要想增加收入,渠道不是没有,辽南发财或者说上升的渠道,比大明的任何地方都多,工厂里收入最低的肯定是没有通过试用期的新工人,通过试用期三个月以后,就可以拿到同岗位的同酬,如果想要挣得多,有两个途径,一则是加班,二则是刻苦学习技术,技术不同的工匠,收入也是不同的。最低等的学徒工与最高级别的高级技师,工资差距是四十二倍之多。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